“春节”俗称年节,说道春节,就想到红灯笼,一桌团圆饭,满天的烟火..即使在吐槽年味越来越淡,春节依然是一年最盛大节日。春节着特殊的位置,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传统节日的起源大多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等人文与自然文化有关。
关于春节的起源,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由虞舜兴起,源于上古历法,《盘古王表》等古籍有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干支纪元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春节起源发展是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的过程。我们形成了诸多的习俗,例如,放鞭炮,贴春联,拜年,舞狮..…
“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初一,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关于桃符的传说,东汉王充《论衡·定鬼》篇中是这么记载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叫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一名神禁,一名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人们认为天下的恶鬼都害怕神茶、郁垒,也害怕桃树。于是,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保佑平安。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再后来,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联这一名称的诞生,是在明朝。明代陈云瞻《善云楼杂话》中载,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贴门神
很多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他们相信贴上门神可以驱邪避灾。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这就是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的原因。门神一般是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陶执戈,悬弓佩剑,威武非凡。有人说这两位门神是神茶和郁垒,有人说是秦琼和尉迟恭,并没有定论。
贴灶神画
古代家家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多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
放鞭炮
鞭炮,又名“爆竹”、“炮仗”、“爆仗”。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关于爆竹的来历,据南朝梁代宗慎《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当时人在正月初一早上起床后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就能吓跑怪兽与恶鬼,保护全家平安。
舞狮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关于舞狮的起源众说不一。传说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常常下山伤害村民,为了解救村民,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也有传说认为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以驱走年兽,后演化成为舞狮。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没有狮子,“狮”本来和“龙”、“麒麟”一样,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动作作戏,至三国时,才发展成为舞狮。
在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春节习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