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化旅游体育局信息第期
灵悦寺
灵悦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皇朝专门拨款给喀喇沁第三代郡王、康熙第五女和硕端靖公主之附马噶勒藏修的家庙,由其儿子敏珠尔拉布坦修建。现在的灵悦寺是原寺的主体。原寺总面积约40余亩,有佛殿经堂余间,兴盛时有喇嘛余名。南北是米,东西宽46米,总面积平方米,规模虽然只及寺庙初建时的四分之一,但仍是全旗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寺庙之一。
全寺呈五进中轴对称式布局,由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中殿、大雄宝殿、经堂、东西前配殿、东西后配殿、嘛尼亭、经库等单体建筑15幢。均为磨砖对缝,复合瓦盖顶的砖木结构。整个建筑风格对称,严谨、紧凑,极富美感。美妙悠深不必细碎,寺内有藏传佛教寺庙罕见的巨大转经筒,寺内有一棵珍贵的古合欢树,华盖如伞,绿荫浓浓的。合欢树的学名叫桃叶卫茅,这个树种在内蒙古地区非常罕见。灵悦寺的合欢树树龄已达百年以上,它的躯干苍老,根深叶茂,铁干虬枝,胸径2米,冠径3丈,每年旧历五月开小白花,秋季结四瓣红色小果。因此树树型奇特,主干盘曲,故又有人称它为“巨型盆景”。在它的房边有百年油松两株,中院还有百龄云杉4棵。
灵悦寺的建筑非常有特点,它即有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的风格,又吸收了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的优点。山门,面阔3间。单檐无廊庑殿式,中一间为通道,原有泥塑四大天王,山门平时并不开放,只有庙会时才打开山门,平日只有两侧小门供人出入。跨过山门,左为钟楼、右为鼓楼,钟鼓楼有内楼梯,供僧徒上楼撞钟击鼓。天王殿位于嘛呢亭前,原有四大天王像,与山门内的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小,据说是从公爷家庙请来的。嘛呢亭位于天王殿后中殿前院中心处,嘛尼亭为圆仓式建筑,又有些象蒙古包。内设巨型转经筒,国内罕见,它直径约1.5米,下端有铁环,供人们拉动,老百姓又称嘛呢轮,它的轮壁上刻有“唵、嘛、呢、叭、哒、咪、哞”梵字箴言。
天王殿和中殿中间的两侧,即嘛尼亭的两边是配殿,配殿每面三间。原来内有18罗汉塑像,高约1米左右,每殿9尊,情态各异,形象逼真。所以也有人称这配殿为罗汉堂。
寺内的中心佛殿就是中殿。中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故又有人称此殿为“大雄宝殿”。宝像后边立有木制隔扇,原有倒坐观音塑像。观音坐莲台,韦驮立于后,左红孩,右龙女。现已无存。后配殿也是每侧3间,东殿为燃灯、弥勒,宗喀巴等塑像,这与福会寺大不相同。西殿为药师,如来诸佛每殿9尊。
灵悦寺的大殿又称“经堂”,是整个建设群中最大、最精美的建筑。这座楼阁式建筑宏伟壮观,雕刻精细,彩绘艳美。它有九九八十一间之称,原有大小佛像百余尊。灵悦寺的佛事活动一般都在大殿进行,40余年前,每年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五,全寺的大小喇嘛齐聚殿内诵经奏乐,灵悦寺内香客攘攘,热闹异常。
后殿是保存经卷之所,原有藏有大型经卷余部。殿的两边为跨屋,西跨屋为关羽庙,东跨屋为喇嘛经塾,是小喇嘛学经之所。
据传敏珠尔拉布坦是和硕端静公主和额驸噶勒藏的后代,清廷封其为镇国公加固山贝子。此人在东蒙地区很有影响,也很有野心,他为谋求独立。自立为王,在府第里修鸾殿一座,在工程即将完工时,有人将此密报于朝廷,雍正派人前来查验,敏珠尔拉布坦害怕案发,一把火将工程烧了个精光,他又以重金收买钦差大臣。谎称其修建的是喇嘛庙,此案才得以了结。清帝为了鼓励蒙古王公崇释,又拨银若干给这位公爷,准其将庙修好,并拨付了名喇嘛的俸银,敏珠尔拉布坦使用此款修建了灵悦寺。
灵悦寺的周围原还有金华寺、康宁寺、花墙子庙等,它们与灵悦寺构成了藏传佛教的建筑群体,可见清代蒙地佛教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xwgy/1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