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来临,有些人手和足上常会出现反复的脱皮,严重者露出鲜红的嫩肉,甚至还有裂口,有时还伴有瘙痒。细心观察,会发现手足皮肤下面还会有密密麻麻的小水疱或者小红点。很多人认为小水疱是“手气”“脚气”。实际上这是一种叫“汗疱疹”的皮肤病。
“汗疱疹”又名“出汗不良性湿疹”,中医认为是一种发生于手足掌、指趾间皮肤的复发非感染性水疱病。所谓非感染性,指不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没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但是如果不停搔抓或者撕破表皮,也有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破溃、溢脓的可能。现代医学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皮肤湿疹样反应,也就是可能和过敏体质有关,而精神因素如紧张、激动可能为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多见于季节交替时,以冬春、春夏交替时为最。可反复发生,常连续发作数年。症状可轻可重,有的毫无感觉,只发现手或足掌有细小的脱皮;有的会有瘙痒或灼热感;痒感比较强烈的患者,反复搔抓破溃后会引起伤口继发细菌感染,引起发炎、红肿、化脓。皮损多发生于手或足掌、指趾缝或指、趾头末端,少见于手背、足跟;严重的患者整个手掌都可出现脱皮,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自己不停撕拉死皮引起脱皮面积增大。
中医认为本病与田螺疱相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痛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以自破。”明代称之为蚂蚁窝。由于表现为深在水疱为主,所以属湿邪偏盛。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种。内治主要分为两种证型,首先是脾虚湿盛型:掌跖散在水疱,针尖至粟米大小,半透明状,疱液清稀,时有瘙痒,伴舌淡水滑,脉象濡滑。治宜健脾除湿法。其次是湿热内盛型:掌跖多有深在水疱,集簇成群,针尖大小,瘙痒钻心,揩破水疱,滋水黄粘,伴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法。汗疱疹是比较适合用中药外用的疾病,比较常用的中药有黄柏、苦参、枯矾、白鲜皮、马齿苋、地肤子等。用法一般是用中药煮水,早晚泡手。
当人体的正气出现不足或者人体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会导致各种致病因素,并且侵犯人体导致疾病。而湿邪通常有两种,一是外湿,一是内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已经进入夏季,气候开始变得潮湿、闷热。故而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初夏为身体除湿是很关键的一步。除湿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艾灸特定的穴位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一起来看看,是怎么个艾灸除湿法吧
艾灸的作用有很多,在生活中适时的艾灸能够达到开郁、祛湿的作用,而且还能补阳气。第一穴:取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第二穴:取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
第三穴:取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作用,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第四穴:取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第五穴:取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即可有效健脾化湿。第六穴:取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20~30分钟或艾针灸一贴。第七穴:取承山穴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即是。该穴能运化水湿,固化脾土。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30分钟,艾灸一周休息一天。艾灸注意事项1.在做艾灸时,要专注。开始之前,把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自己身上,艾灸时,抛去烦心事,去感受艾的热力,艾正穿入皮肤,把体内寒湿气赶出来,细细品味,在这过程中,除了艾灸的力量,还有您的精神力量,来共同治愈疾病。
开设课程
课程一
针灸全科班
课程二
推拿正骨班
课程三
产后私密班
▼更多中医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