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六(9月28日)下午,我们在海藏文化举办了一场花丝镶嵌的分享会。上次我们分享过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这次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同为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的魅力吧。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来了很多我们海藏的会员,大家都十分认真的听着讲解,随着ppt的分享走进花丝镶嵌的前世今生。
介绍
“花丝镶嵌最早被称为‘错金银’,汉代誉为‘焊缀金珠’,唐朝名‘细金’,明清时在北京达到巅峰,成为‘燕京八绝’之一,仅从它的名称就可感受其精美绝伦的艺术特质。”
北京的花丝镶嵌具有明显的宫廷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大方、做工精细,在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现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年传承,古今一绝花丝镶嵌是“最早的奢侈品”,其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髓代表。“从历朝历代的花丝镶嵌制品中,不仅可以看到历史的轨迹,还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演变和层层传递。
花丝镶嵌在历史上的代表作
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金缕玉衣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更是印证了花丝的发展历史,这件玉衣是由单股金丝也即行业上所称的素丝串编而成,用素丝串编而制的物件也是花丝镶嵌工艺的早期雏形,用素丝编制的工艺一直延续到了金朝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即为早期的代表。在铜镜背面施以其它材料的装饰,如螺钿和漆绘以及金银平脱等,在唐代时一度比较流行。这件漆背铜镜是唐代金属工艺和漆艺相结合的代表作品。铜镜为八瓣葵花形,镜面平坦,镜背面髹有褐色的漆,并且嵌满了金银片镂雕的展翅羽人、飞凤、花鸟、蝴蝶等。镜纽的周围饰有金银片的八瓣莲花座。整件器物纹饰繁密华丽,雕刻精湛,是唐代的典型器物。
万历皇帝金冠是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其复制品如今陈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览室里。年,北京定陵出土了万历皇帝的金冠。金冠重克,完全由根直径0.2厘米的金丝编织而成,孔眼匀称,外表光亮,没有任何接头痕迹。冠上镶嵌二龙戏珠,姿态生动,龙身细鳞也是金丝掐成。这个金冠是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
孝端皇后凤冠,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此凤冠以髹漆细竹丝编制,通体饰翠鸟羽毛点翠的如意云片,18朵以珍珠、宝石所制的梅花环绕其间。冠前部饰有对称的翠蓝色飞凤一对。冠顶部等距排列金丝编制的金龙3条,其中左右两条口衔珠宝流苏。冠后部饰六扇珍珠、宝石制成的“博鬓”呈扇形左右分开。冠口沿镶嵌红宝石组成的花朵一周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高12.5cm,口径8cm,足高5cm,用八成金制成;杯为圆形口,口边刻有回纹。杯口边铸有“金瓯永固”、“乾隆年制”篆书;通体錾刻缠枝花卉,其上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杯两侧为双立夔(kui)耳,夔龙头各嵌珍珠一颗;底部是三象首为足,外形呈鼎式,“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
清银六方盆金桃树盆景,上广下敛,盆出沿,口沿上以鱼子纹为地,饰缠枝桃花及独窠莲花。盆外壁每面有勾云纹抹角开光,开光内鱼子地上捶揲出神话传说图案,皆与“延年益寿”之意相关,分别为“王母仙驾”、“老君炼丹”、“仙女采桃”、“老子乘牛”、“童子献寿”、“曼倩(东方朔)偷桃”。盆正中有一凸榫,螺口,与金树插接。金桃树主干以金皮捶揲成型,树上镶插、焊接三大主枝。叶片分组,以金丝缠结,套入枝干的适宜位置,每枚叶片还錾刻叶筋为饰。桃花均以金片为托,嵌红宝石为花瓣,珍珠为花蕊。
清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作品名称:大型珠宝花丝镶嵌作品《天坛祈年殿》设计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
作品使用金、银、铂金及各类珠宝,其中白银多千克,各种宝石、钻石、红宝石、绿宝石等20余万粒,由多位北京传统花丝镶嵌技艺的高级技工制作,历时长达四年完成。
中心地点
北京地区自公元年金中都建立,金银工艺即开始兴盛起来。因北京曾是元、明、清三代的帝都,所以明清时期是北京花丝镶嵌工艺的兴盛时期,且后宫的嫔妃为博得皇帝的眼球对发饰装饰品的精美和手工艺的追求达到穷极奢侈的地步,故而北京吸引了众多海内外金工工艺匠人前去施展他们的技艺,由此逐渐形成以北京为首的花丝镶嵌工艺。用料价值高昂、制作工艺繁杂费时,最终,精美至极的花丝镶嵌配饰、器皿成为了历代皇家的御用之物。
设计题材
花丝镶嵌的设计题材受宫廷文化的影响,主要选取龙、凤、如意、寿桃等代表吉祥尊贵的造型,龙、凤是民间所不能使用的造型,以制作中国传统金银器为重点,花丝镶嵌从诞生就注定为皇家奢华的专享之物,象征着财富和地位。那时的宫廷造办处,花丝技师从选料构思、工艺、造型到品种,可谓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打造出雍容华贵、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花丝镶嵌作品。这项工艺是集智慧、能工巧匠、工艺特性于一身的结晶,后世更从其文化寓意、制作技巧等方面多番揣摩精髓,以求领悟与超越。“花丝镶嵌起初就是为皇家少数人服务的。即使发展到了今天,花丝技师少之又少,不足以维持大规模的生产,从这点看,确实存在"高级定制"或"私人定制"的情况,这与其历史传承、生产能力、经济水平都密切相关。”。
时间
花丝镶嵌工艺早在春秋时就已有雏形,战国时期的金银错、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它的前身,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为代表。元、明、清三代在北京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花丝制作中心。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名品不断涌现,很多成为宫廷贡品。花丝镶嵌为是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丝,在商代青铜铸造时代已出现凹凸"丝"状纹饰。在汉代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汉代“金缕玉衣”),并有非常细致、精巧和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出土的金银器中,其工艺水平已相当精湛。年在北京平谷县刘家河发现的商晚期的金臂钏和金耳环,是北京较早的花丝镶嵌制品。
春秋战国
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琉璃嵌和玉石嵌,花丝镶嵌工艺起源于春秋战国金银错工艺,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工艺也逐渐运用到首饰中,主要是在带钩上大量运用。宫廷里盛行把花丝镶嵌工艺用在一些装饰品、礼器上边。
北齐
到了北齐已经相当精美和完善。饰品金光腾耀,丝嵌斑斓,精巧独致
汉代
汉代,从赵家沟古墓群出土的装饰盒等文物中,花丝镶嵌工艺已初露端倪。花丝镶嵌工艺的历史悠久,远在东汉时期花丝工艺就已发展成熟。河北定州出土两件掐金丝辟邪,昂首仰天、姿态雄武,躯体用金片做成,金丝布成羽翅和斑纹,周身用绿松石、红宝石装饰,角与尾用粗细金丝缠绕,制做精巧、形象生动,还有掐丝金羊群、掐丝金龙等。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发现金手镯4件由8—16根金丝扭成,江苏邛江东汉墓出土“掐丝金胜”七件,均制做精美。
六朝时代
金银细工到六朝时代有很大发展,西晋盛行花丝首饰,“金狮子”、“金簪”、“金叶”(洛阳金村出土),用金银细丝盘绕成各种花形纹样,细致精巧,标志着西晋花丝工艺的成就。。当时出土的金银器非常之多,内蒙有一个墓就出土了余件花丝工艺文物。依据汉晋时期金银器上金银丝盘绕的各种花纹,可以看出此时期的花丝工艺已开始真正成熟起来
隋代
隋嵌珍珠宝石金项链
到了隋代,西安郊外“李静训”墓出土的金项链用28颗镶嵌珠宝的金珠串成,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还有镶嵌珠宝的金手镯、高足金杯、头饰金花及各种金银制品,技艺高超。反映了隋代金银细工的最高水平
唐代
唐嵌宝石莲瓣纹金耳坠
花丝镶嵌工艺在唐代为高度发展阶段,工艺已达到相当娴熟程度,可谓出神入化。唐代妇女讲究发髻样式和首饰,西安出土的一件金花饰外层由8朵小花组成菱形,中间突起的一组花中站立一小鸟,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镶翠玉小片,小巧玲珑,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
宋代
宋代金银器的制做很发达,城市有专门店铺,风俗奢侈。酒家多以金银器做酒具南京幕山北宋墓台出土的一批金银器制品,其中的一件鸡心形金饰品以镂空、錾刻、掐丝等手法制成,充分展示了宋代工艺的高超技巧。
元代
元飞天金头饰
元代统治者生活更加豪华,金银以器皿、日用品、首饰和货币为主。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广招天下巧匠提高花丝的使用工艺,素丝工艺这才被开发成了花丝工艺,由此花丝编制的作品才横空出世继而发展到之后的花丝镶嵌工艺。年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曲寺村出土的元代金饰中,双飞蝴蝶簪、缠枝唐草纹耳坠、金花步摇等几件金饰品的制作,都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细花丝工艺中的掐、攒、填、焊、堆、垒、织、编等手法,技艺娴熟,工艺精湛,看出花丝工艺至此已相当成熟。元大都建立后设置有各种管理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其中就有银局。
明代
明累丝镶宝花蕾金簪
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尤以编织、堆垒技法见长,而且还常用点翠工艺,取得金碧辉煌的效果。对宝石的大量运用和完善了宝石镶嵌工艺,是明代花丝镶嵌首饰对中国传统首饰的最重要贡献,它改变了中国传统首饰重纹饰轻宝石的传统。到了明代,北京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明代用金银珠宝制做装饰品和生活用具,数量大得惊人,工艺技巧高超,制做精细入微,集传统花丝、镂雕、錾刻、镶嵌技术之大成。嵌玉金花仅定陵出土就有数百个。江西南城出土“益庄王金丝冠”,“金丝楼阁编花头饰”。明代首饰题材主要继承承宋元时期的世俗化风格,龙凤、花鸟、昆虫、宗教等为主要题材。不同的是所有的造型都由宝石作为主体组合而成,采用花丝镶嵌宝石工艺制作。
清朝
清银点翠蝴蝶耳挖头簪
康熙年间,宫廷养心殿成立了造办处,造办处为清宫内务府所属,是负责制造皇家御用品的专门机构。为皇族服务的造办处集中了全国技艺卓绝的工匠们,加上各地官府进贡上来的金属珍品,承接了明朝优秀技艺的花丝镶嵌进一步得到繁荣。清朝的统治阶级尊崇藏传佛教,器物的取型题材较之明朝更为宽泛,宗教色彩也明显浓厚,清代时期,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协作关系非常密切。
辛亥革命以后
清末民初花丝珐琅凤鸟嵌宝红玛瑙耳环
辛亥革命以后,宫廷艺术流向民间。民间的金银店铺很多,当时的店铺工艺可分为以下几种工艺:花丝、实镶、錾花、烧蓝、点翠、制胎蒙镶等工艺。北京前门一带是“首饰楼”集中的地方,已形成前店后厂的形式,当时首饰发展很快,也出现了一些行业中的顶尖人物,如人称“花丝王”张聚伍、艺人于海、赵子元、王子厚等,都身怀绝技。
改革开放
解放初银鎏金累丝花丝镶嵌贵重宝石卡扣手链
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化大生产的生产模式,传统手工业没有跟进市场化运作的脚步导致很多国企传统手工业厂倒闭。国门打开后,中国工艺品可大量出口,导致后期制作粗制滥造,质量骤降,收藏价值下降。接触率高也减弱了外国人对中国工艺品的好奇心,花丝镶嵌工艺也避免不了此劫。在中国,花丝镶嵌工艺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尴尬境地,花丝镶嵌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上世纪80年代末
七八十年代翡翠观音吊坠
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制裁,出口订单数量锐减,厂里的经营状况就不如从前了
一直到年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年北京花丝镶嵌厂先后破产。自从北京花丝镶嵌厂破产后,原有0多职工现在仍然能够从事这个行业的,仅50人左右。继续从事花丝镶嵌制作的艺人,多是自己组建生产作坊。花丝镶嵌方面的很多工艺已经失传了。由于花丝镶嵌工艺制作难度大,程序复杂,且人才培养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熟练工匠后继乏人、老龄化严重等问题。
年
花丝苗龙舟
年4月,花丝镶嵌工艺被列人了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被建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6月8日,国发〔〕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正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白静宜、北京市级传承人程淑美。
现在传承
现在很多从事花丝镶嵌的最年轻的工匠也都年届不惑,大部分技师都是花白头发、戴着花镜的老师傅——这种独特的技艺全凭艺人的艺术感悟和熟练的手上功夫。旧时花丝工艺界就有“三年零一截”一说,即是说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久,是由师父说了算。现在习惯数码生活心浮气躁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学习这种枯燥的文艺传统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前,北京从事传统工艺人员数万人,而今不及当时的十分之一,从事花丝镶嵌者不过百人。虽然愿意从事花丝镶嵌的年轻人不多,但同时,今天花丝镶嵌工艺的市场却是很红火。在拍卖市场中,花丝镶嵌日益受到收藏投资人士的青睐。
工序
花丝镶嵌是汉族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花丝镶嵌由于完全由金银丝制成,所以也被称为“细金工艺”。单以工序的繁琐程度而论,花丝镶嵌在燕京八绝中位居前列。正是由于其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历史上一向只是皇家御用之物。
制胎
花丝镶嵌,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花丝镶嵌工艺通常要从制胎开始——制胎的行话也叫搂胎儿,但制胎并不是每件花丝镶嵌作品都必须要有的,是根据作品设计需要而定,通常摆件或佛像等大的器件需要制胎,而小型饰品如头饰、胸花、戒指等就不需要制胎工艺了
堑刻
錾刻是平、阳、丝、抬、踩、镂空、脱孔等方法
手工拉丝
手工拉丝是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也叫拔丝。拉丝板是专用的拉丝工具,上面由粗到细排列着四五十个不同直径的眼孔。眼孔一般用合金和钻石制成,最小的细过发丝。在将粗丝拉细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到小依次通过每个眼孔,不能跳过
有时需要经过十几次拉制才能得到所需的细丝。最初拉制的银丝表面粗糙,要费很大力气,经过几次拉制后才逐渐变得光滑。由于细丝在几次拉制后会变得生——就是行业中所说的“生丝”,需要催熟后再拉,这样丝在拉制过程中就不容易拉断。
搓丝
搓丝:花丝镶嵌的丝都是花丝,而从拉丝板中拉出来的单根丝在行内被称为“素丝”,需要两股或两股以上的丝通过搓制成为各种带花纹的丝才可以使用——这也就是“花丝”之名的由来。花丝的制作就是工艺师将两根素丝并排在一起,先把两个素丝的头拧成麻花一样的头,伸直后通过搓板擀两根素丝把它们绞在一起,最常见的花丝是由两三根素丝搓成的,这还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样式。更复杂的花丝还有拱线、竹节丝、螺丝、码丝、麦穗丝、凤眼丝、麻花丝、小辫丝等林林总总近20种。
搓丝工艺有正向搓丝和反向搓丝。通常麻花状的花丝在花丝镶嵌工艺品中应用得最为广泛。
掐丝
掐丝就是用镊子或钳子将花丝掐成各种纹样的工艺,粘焊在器物上。掐丝在反转折叠的掐制过程中要适当保持镊子的垂直,才能使花纹线条软硬适度、线条流畅、过度自然,由于丝细且易断,掐制过程需要非常小心,由于金丝在掐制过程中会变硬,需要掐丝师傅用火把掐成型的作品再烧一下,然后用锤子轻轻凿平,再用焊药将需要连接的部位焊接上,这样才完成掐丝工艺。掐丝工艺是花丝工艺中的基本功也是最难掌握的技术。
填丝
填丝也叫平填,俗称填花丝,是将制成的花丝图案平填在规定的图案里。行业里将轮廓称为大边,填丝所用的丝都是单股丝。填丝的要求是高低一致,疏密适当,经过焊接完成这道工序。填丝是花丝工艺中最单调也是最费时的工序。师傅们常说:“如果需要磨磨性子,那就来填丝吧。”
织编
织编:织编和草编、竹编是一样的,只不过金、银编织难度大些,这要有经验的艺人手劲均匀才能编织好。
焊接
焊:焊是将制成的纹样拼在一起,通过焊接组成完整首饰的工艺过程。焊接首先需拉平填好的花丝,再刷硼砂水,均匀地洒上金焊药。用料要适中,不可多也不可少,焊接时火候不可太大或太小。
焊接工艺尤见功力,一根根细过发丝的花丝焊接在器物上组成纹饰,火头儿上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现在有了燃气吹火工具,不用再像过去那样用煤油灯了。当年焊接花丝都是拿一个吹筒对着煤油灯,鼻子吸气嘴吹气,用自己的气息控制火头儿大小和时间的长短,常常吹到头晕眼花,被煤油灯熏得一脸黑。
攒
攒:把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叫攒,攒之前需要确认每个零部件之间的位置周正,确认后才可以焊接在一起,组装后行话叫黑胎完成,还要经过酸洗再镀黄金色,作品的光泽度会更亮
堆垒
堆垒”是指对立体器物和鸟兽及人物的制作技法,它与“编织”技法都是比较难掌握的。
镶嵌
最常见的镶嵌方式是包边儿镶,也叫包口镶。石碗的制作,行话叫“圈石碗”是重头戏。先要将铜片压制成合适的厚度,而这个度全由师傅们凭着经验掌握。把压好的铜片剪成条状,用来隈成碗边儿。每块石料的形状都不一样,所以与之对应的石碗形状也各不相同。碗沿儿和碗底儿是焊在一起的,然后再焊到作品上。嵌石料倒不是很难。把石料放进石碗里,然后用力将石碗的边缘向中间按压,固定住石料就可以了。行话叫“扣边儿”。这时候就看出石碗的重要了,大了进不去,小了嵌不牢。有经验的工人制成的石碗,会恰到好处地把石料包住。包边儿镶通常用于普通石料
象钻石、红宝石等小巧珍贵的石料如果装进石碗会损失原有的魅力,这时就需要传统的铲钉儿镶了。铲钉儿镶是将石料直接嵌在作品上,所以需要打眼儿。先要根据宝石的大小挑选钻头。不过,毕竟没有和石料大小完全一致的钻头,所以,在打眼后还要用铣刀进行最后的修补。
点翠
点翠就是用翠鸟的羽毛来装饰金银饰品的一种工艺。先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托,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随形状剪切后粘贴在金属托上,以制成形态各异的首饰器物,美轮美奂,对比鲜明绚丽。
将花丝成型,加以烧焊;再咬酸(酸洗)后烧蓝或镀金银,再提亮。这是半成品,半成品上再“镶宝”(珍珠宝石)往往还要“点翠”,点翠使用的翠鸟羽毛,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故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28根羽毛。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曾为此写到:“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年,中国最后的点翠工厂终于关闭,原因是翠鸟羽毛已经绝市。后因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过于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所取代。
分类
花丝镶嵌主要有摆件与首饰两大类。首饰类的,佩戴价值更多一些。作为收藏的话,应该首先摆件。“摆件当中,相对大型的东西,工艺复杂的,费工夫的,更能体现工艺价值的,当然更有收藏价值。”董瑞京说。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吊坠、袖扣、领带卡、领花等;大型摆件,酒具、茶具等收藏品、小到珠宝首饰,花丝镶嵌都可以应用其间,
第二类是陈设品,名“摆件”。花丝镶嵌的摆件,大体分为四种传统类别:炉薰,动物,建筑物和人物。如建筑物类中的宝塔,通体用花丝编垒,塔顶用宝石做瓦,匾额用象牙,铃铛用铜镀金,基座用花丝包墨玉做砖,处处显示出花丝工匠的精巧手艺。花丝镶嵌到二十一世纪,已经有更大的创新,如金、K金、银、玉之间互相结合
第三类是实用品类,称“件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比如平镜、烟盒、烟灰缸、粉盒、糖罐、药盒、灯台、酒具、盖碗、牙签盒、小刀等。有手镜、花插及各种各样的盒、瓶、缸等等,造型小巧玲珑;同一品种则有不同造型,可做成花朵、金鱼、鸳鸯、天鹅等形状。主体成为容器,外形加以装饰或变形,如天鹅头部、羽翼,以花丝组成,并镶嵌珠宝的冠顶等。
发展
发展纵观历史,花丝镶嵌经历过兴衰起伏的变革。巅峰阶段,上至皇冠,下至后妃的礼饰配饰,均大量采用花丝工艺,留下了很多经典传世之作。新中国成立后,还为此成立了北京花丝镶嵌厂,无论作为国礼赠送,抑或作为重要创汇产品出口都选用了花丝镶嵌。20世纪70到80年代,花丝镶嵌曾在国际工艺品市场一度辉煌。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珠宝制作工艺的流行与繁荣,花丝镶嵌工艺一步步走向濒临失传的边缘。据统计,年在全国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工艺的技师不足50人“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培养技师难也让花丝镶嵌的价值越来越高,市场价格也逐步看涨。正因为技师少,制作出的精品少,才体现出它的珍贵。
曲高和寡,静待知音
在花丝镶嵌行业,工费比黄金还贵。换言之,不能按材料的重量去计算成品的价值。一件花丝镶嵌工艺品的最终价值,是材料费、设计费,再加上工费组成,其中工费最贵、设计费次之,材料费再次之。此外,客户还多有‘独此一件’的要求,导致几乎每一件花丝镶嵌作品都是孤品,所以更弥显珍贵。”
结束语
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本次的花丝镶嵌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ycxz/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