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民间流传着很多对对联的小故事。
我们熟悉的乾隆皇帝也很喜欢对对联,他在七下江南微服私访的过程中,就经常跟身边同行的大才子纪晓岚对对联玩,今天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二人之间。
千古绝对的由来对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最开始是以每家每户门口桃符的形式出现的。
汉代著作《淮南子》中就记录过,早年间的桃符有七八寸长,一寸多宽,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将其挂在大门的两边,上面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画像。
那时候人们对桃符很重视,基本上每年都会换新的。
后来,人们觉得桃符这种形式比较复杂,就换成了更为简单的对联,以对称的句子来代替原来桃符上的符咒,降鬼大神的名字,以及求神拜佛的祈祷语。
蜀皇孟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幅比较正式的对联。
这幅对联不管是句子还是平仄都比较工整,字数和意思上也是比较匹配的,后来受到了文人雅士的欢迎与争相模仿。
宋代的文学家苏轼也很喜欢对对联,他曾经和自己的好朋友佛印和尚对过一个很有趣的对联。
佛印和尚在金山寺,苏轼过去找他却怎么也不见人影,又看见旁边有个小和尚在扫地,就转过来准备问问他。
苏轼生性豪放,说话幽默,和金山寺的和尚也都很熟了,就开起了玩笑,大声问到:“秃驴何在?”
这个小和尚听见了,倒是头也没有抬起来,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东坡吃草”。
意思是,你问驴子在哪里?那东面山坡上正好有一只在吃草呢。
当然了,他这也是一语双关,暗暗讽刺了苏东坡一把,让他不要嘴巴不干净。
唐伯虎在寺庙里也发生过一个跟对联有关的故事。
那日,一个寺庙里的方丈拿着一幅自己画的画来找唐伯虎,让他给画题字。
唐伯虎一看画,见那上面画的是荷花,想了想就动了笔,没想到写出了千古绝对。
他写得是七个字:画上荷花和尚画。
正着读,反着念,读出来都一样,而且在荷花中间断个句子就成了“画上荷,花和尚画”了。
这个对子就妙在它的结构精巧,所以下联一直没有人能对出来。
另外,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喜欢对对联。
除了乾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极力倡导在社会上推广对联,被人们称作是对联天子。
他在派兵攻打姑苏的时候就写过一个对联,说:“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刘伯温看出来了朱元璋这是在鼓舞士气,就顺着他的意思,对道:“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这两个人在下棋的时候也对过一个对联,朱元璋的上联气势磅礴,写的是:“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刘伯温听了之后,想了半天,写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也是很有气势,而且非常工整。
至于乾隆和纪晓岚对对联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带着他下江南微服私访的时候。
那次,他们被某地的一个知县给碰上了,这位知县听他们说话一口子京腔,知道他们的身份地位肯定不一般,就主动做东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一番。
这一伙人喝着酒,吃着小菜,看着美景,玩得不亦乐乎。
知县突然提起自己前些日子想到的一个绝对,但是只有上联,还缺个下联,就想考考这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帮他把这幅对联补全。
乾隆听了马上来了兴致,让这位知县但说无妨。
于是,知县就将自己想到的这幅刁钻的绝对亮了出来,内容是“鼠无大小皆称老”。
乾隆一听,觉得确实有点意思,没想到这个小小知县,还是有几分才气的。
纪晓岚在一边听见了也来了兴致,他毕竟是大才子,想了一会,突然看见一边笼子里的鹦鹉就来了灵感,脱口而出“鹦无雌雄都叫哥”!
用鹦哥来对老鼠,雌雄来对年龄大小,确实是妙得很。
其实,知县这个上联最难的地方就是这个“老”字,和老鼠放在一起是做名词用的。
而纪晓岚对的“哥”字就很恰当,和“鹦”字放在一起就是鹦哥,既是名词,还跟老鼠一样,都是动物。老鼠算走兽,鹦哥是飞禽,飞禽对走兽也是一绝。
另外,“老”还是和上联中的“大小”相对应的,指的是年龄、资历;纪晓岚对的下联中的“哥”和“雌雄”也是相互照应的,是一个比较中性的称呼。
乾隆听了觉得很满意,有这么有才华的部下,也说明他这个当领导的眼光好啊。
知县听了也是拍手叫好,他这缺了多少时日的下联终于有着落了。
其实,纪晓岚对这个下联之前也是犹豫的,一直在观察乾隆皇帝的反应,毕竟乾隆这么喜欢对对子,他这个当下属的,又怎么能抢了领导的风头呢。
所以,他一开始采取了按兵不动的策略,在一边暗中观察乾隆爷的反应,后来看他绞尽脑汁,迟迟没有作答,方才决定试一试。
他想的是,他们两个人被一个小小知县给难住,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而且当时这个知县看乾隆被难住的样子,眼神里面已经有点嘲讽的意味了,乾隆发现之后也有点要动怒。
纪晓岚看局面尴尬成了这个样子,自然要出来打圆场。
纪晓岚这一对靠的是他的真才实学、文学积累,他面对的既是这位知县对他的考验,也是乾隆皇帝这位领导对他的考验。
他当时要是答不上来,回去可能还会被乾隆秋后算账,没什么好果子吃。
总之,伴君如伴虎,陪着领导出游、吃饭也是挺难的,得时刻准备着,小心提防着,时不时就要对个对子,也是揪心。
纪晓岚的才气说起纪晓岚的才华,远不止这对对子这一件,他本名纪昀,字晓岚,是河北沧县人。
他家世代读书,但到了纪晓岚父亲这一辈才考取了功名,不过家庭条件一直都挺好的,是个当地的富户。
有这么好的家庭条件,纪晓岚自然很早就接触了文学,4岁就开始读书,6岁参加了童子试,出手就不同凡响,拿了个好成绩,因此被叫作“神童”。
小时候,纪晓岚还喜欢跟小伙伴们一起踢蹴鞠,有次不小心把蹴鞠踢飞了,踢到了路过的知府的轿子里,抬轿子的府衙就把他们骂了一通。
其他几个小朋友被骂了之后早就跑没影了,只留下了纪晓岚一个人。
那位知府感觉到动静,也出来一看,知道了原来是几个小孩子,就随口教育道:“你们光天化日的,在这里这么聒噪,完全不成体统。”
纪晓岚听了马上接嘴到:“就是因为天下很太平,我们才会光天化日在这儿玩蹴鞠呀。”
这话听得知府是乐开了花,一问才知道这孩子就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也就不生气了,反倒对纪晓岚的聪明才智欣赏起来。
随后,他又考起了纪晓岚,说:“我出个对子,你要是答上来了,我就把蹴鞠还给你们。”
纪晓岚到底舍不得那个蹴鞠,想了想就答应了。
只听得知府说道:“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晓岚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知道他这说的是自己,于是想了想,也拿知府做起了文章,说道:“太公二千石,独公……”
这最后一个字他憋在嘴里不说,吞吞吐吐了半天,把知县都给等着急了,他才说了句:“这最后一个字要视情况而定。”
小小年纪还会卖关子,知府的胃口也被纪晓岚吊了起来,就问他是什么意思。
只听他说道:“如果你把球还给我,那就是独公廉;如果你把球留着给自己了,那就是独公贪了。”
纪晓岚的回答让他对这个孩子是刮目相看,觉得他以后肯定能成一番大事业,就把球还给了他。
后来确实也如这位知府所料,纪晓岚十一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北京,十七岁结了婚,十九岁、二十三岁又接连拿了科试和乡试的第一名,风光一时无两。
这样的成功也让纪晓岚有些志得意满,以致二十四岁参加会试的时候因为太自负被拦在了门外。
这一年,纪晓岚的母亲还病故了,他在守孝的这段时间脾气改变了很多,也决定沉下心来好好读书。
终于,在三十一岁这一年,纪晓岚考出了二甲第四的好成绩,成为了翰林院的庶吉士,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官宦生涯。
为官期间,纪晓岚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编著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套丛书,内容涉及文史哲理工农等等。
纪晓岚作为主编,将当时已经有不少内容遗失的《永乐大典》和各个省里采集的内容,以及武英殿上所有的官刻书籍整理在一起,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里面。
年,纪晓岚受到宰相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推荐,从新疆调回到了北京,着手开始《四库全书》的编撰工作。
年,他被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在接下来1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专注在这件事情上,直到年才完成了全部的工作。
在《四库全书》之外,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在后来也有很大的影响,堪比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及对诗文、世事的独到理解。
乾隆虽然不是清朝皇帝当中政绩最突出的,但绝对是最喜欢文学的其中之一,所以他对纪晓岚特别欣赏,几乎每次出访都会把他带在身边。
乾隆这一辈子创作过的诗词有四百多万首,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微服私访的时候创作的,大概纪晓岚跟在身边也为他提供了很多灵感吧。
毕竟,文学创造仰仗一个好的环境,有优秀的文人作陪,脑袋自然也能活络不少。
君臣对弈故事多乾隆和纪晓岚之间的有趣故事,我们在影视剧里已经看过很多了,现实中他们也绝对不只是君臣那么简单。
对于纪晓岚来说,乾隆就是他的指路明灯,正是有他的赏识,纪晓岚才能不被家人所累,仕途遭遇风波之后才能又从新疆回到了北京,最后功成名就、一展雄心抱负。
他们两个人私底下交往的时候也经常对对子。
有一回乾隆爷在凉亭里面看见了桌上的豆子,突然来了兴致,随口说道:“两碟豆”。
纪晓岚本来是在一边伺候着的,顺口就说道:“一瓯油”。
乾隆又回头看到花丛里有两只小蝴蝶在飞,又说道:“两蝶斗”。
纪晓岚则往湖面上看去,用“一鸥游”来对这“两蝶斗”。
乾隆见了还不过瘾,又继续加码,在“两蝶斗”前面加了两个字,成了“花间两蝶斗”。
纪晓岚见了,心想加字谁不会呀,马上就对上来了,说道“水面一鸥游”。
如此对答如流,既显示了纪晓岚文采斐然,也说明他和乾隆皇帝有着足够的默契,是真的惺惺相惜。
两个人好到了什么程度呢?
为了在乾隆皇帝身边作陪,纪晓岚甚至还忽略了对家人的关照。
后来因为太久没回家,纪晓岚终于忍不住了,就想跟乾隆请假,但是又有点不好意思。
乾隆看出了他的心思,就跟他:“我跟你对对子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如果你对上了,我就答应你一个请求。”
纪晓岚看自己回家是有希望了,赶紧答应下来。
乾隆这个时候是有心放纪晓岚回去的,他看见纪晓岚回家心切,就在“思”这个字上做起了文章,出题说:“口十心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这可把纪晓岚高兴坏了,他暗暗想着,这不就是说的自己嘛,简直就是在给他放水,他也赶紧答道:“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他谢过皇上的好意,转身就准备回家探亲去了。
在纪晓岚死后,他获得的谥号是“文达”,嘉庆皇帝为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赞美他的文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从乾隆和纪晓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两个人的文采斐然,也能看到当时对联文化的盛行。
那时候,整个社会文风很盛,人们都喜欢闲来无事舞文弄墨一番,所以那个时代才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