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传统疗法中,人们用得较多的有针灸、拔罐、刮痧、热敷等。其中,热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而且见效较快。
中医认为"温则通,通则不痛"。当身体出现小疼痛时,可以采用热敷,热敷是一项很好的保健疗法。人们可以单纯利用其温热原理对穴位进行“刺激”,也可以将其温热与中药结合。
中医热敷看似简单,但在实际运用中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
中医热敷有奇效缓解七类疾病
1.空调病
夏天天气炎热,吹空调是常见之事,但如果吹空调时间过长或调的温度过低,人体就容易不同程度地出现头痛、乏力、鼻塞、困倦等身体症状,统称“空调病”。
想要缓解这些症状,可以采用热敷的方法。对付空调病,可以热敷肚脐,以祛风散寒;如果出现打喷嚏、鼻塞现象,可以热敷命门穴与大椎;如果感到头痛,可以热敷太阳穴、列缺穴与风门穴,以通络止痛。
2.关节痛
当身体受凉,出现血瘀不散、经脉闭塞现象时,人体关节就容易发生疼痛,此时建议利用热敷来祛寒通络。
可以将粗盐炒热后,把粗盐用布包包起来,再将热盐包放于疼痛的关节上,如果感到烫建议在疼痛关节放一条毛巾隔住,每次热敷的时间建议维持在20分钟左右。
3.痛经
对于血瘀型痛经,可以用热敷来调理。如果是寒凝血瘀型痛经用吴茱萸药液热敷于小腹上,有助于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4.风寒感冒
风寒感冒症状有鼻塞、流鼻涕、咳嗽、浑身酸痛等,风寒感冒患者除了要注意保暖、服用药物外,还可以通过热敷来辅助治疗。
风寒感冒来临时,建议热敷大椎穴,以祛除体内寒气。
5.落枕
睡觉落枕容易引起颈部疼痛,使人活动不方便,影响生活质量。落枕时,建议用醋热敷大椎穴和颈部疼痛处,以疏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以将醋进行加热,然后再用纱布蘸取热醋敷于疼痛处即可。
6.腹泻
夏天空调吹太多或不注意保暖,身体就特别容易受凉,引起腹泻、腹痛等现象。对于受凉引起的腹泻现象,建议热敷神阙穴。可以将粗盐炒热后,再把粗盐用布包包起来,将热盐包敷在神阙穴上,可起到温补脾胃的功效。
7.眼疲劳
用毛巾热敷可促进眼周的血液循环,减轻眼睛疲劳,能部分缓解干眼症的症状,还有明目健脑的功效。
热敷?究竟怎么“敷”
热敷疗法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热敷本身也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及瘀血的吸收,药物热敷还可使药物通过局部吸收,达到直达病所的目的,使治疗更直接、更有效。
热敷的方法有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
1.干热敷:常用热水袋
一般在家庭中做干热敷非常方便且易行。方法是热水袋内灌入1/2—2/3的热水,斜放水袋将气排出,而后拧紧塞子,用布擦干水袋表面的水,倒提起来抖动,检查无漏水后,用布或毛巾包裹好,放要热敷的部位。
使用中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用开水时应加入适量的冷水,使袋中水温在50-60℃较为合适,并要仔细检查有无漏水。如果发现皮肤潮红时应停止。做热敷时可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一定的温度。
此法方便常用,但其穿透力不如湿热敷法。
2.湿热敷:常用毛巾
将小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放在所需要热敷的部位,然后盖上干毛巾或棉垫,以保持热度。湿热敷也可采用在热湿毛巾上放热水袋的方法,以保持热度。湿热敷一般可持续20-30分钟。
在热敷过程中,应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避免发生烫伤。同时,热敷后应将局部擦干盖好,不要立即外出,避免着凉感冒。常用于消炎、镇痛。湿热敷穿透强,因而消炎作用也好。施热过程中应加强观察,要慎防烫伤;对有伤口的部位作热敷时,应注意无菌操作,敷后伤口换药;热敷面部者,敷后半小时内不宜外出,以防感冒。
热敷常见的四个误区
热敷有这么多好处,但并非所有疾病都可以采用热敷疗法,别让热毛巾“好心办了错事”。
1.不是人人都适合热敷
皮肤感觉不敏感或异常的人群,如老人、小孩、糖尿病伴有神经病变及中风患者,不宜盲目热敷。如果需要热敷,则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否则很容易烫伤。
2.不是任何情况都能热敷
皮肤有溃烂或皮肤病者,要避免在皮损表面进行热敷,以防感染或刺激皮肤病,加重症状。另外,扭伤、拉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皮下有瘀血,24—48小时之内不宜热敷,否则会加重局部肿胀。
3.不是什么病都适合热敷
热敷主要是针对寒性病症,所以温热病症的患者不宜热敷。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容易上火,特别怕热,或伴有口臭、便秘,女性还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等。
4.热敷绝非越热越好
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通常40—50摄氏度即可,热敷20分钟左右。如果在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热敷,温度需要再低一些。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热敷,否则也易造成烫伤,最常见的就是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皮肤烫伤。
供稿:薛伟丽
编辑:王婉迪
审核:黎恢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