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汉桃叶 > 汉桃叶性味 > 正文 > 正文

刘氏帝王刘恒被请继位,广施仁政,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4 14:07:03
白癜风换肤计 http://m.39.net/pf/a_5863540.html

刘氏族人点击上方蓝字回家吧!!

提到西汉王朝,后人想到最多的皇帝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他们一个是开国元首,经“楚汉相争”打下江山,崇尚黄老哲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一个气贯山河,强化集权,扩展疆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是在他们之间,有一位皇帝的功绩却不容忽视,他接手了刘邦死后汉朝的烂摊子,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为刘彻的大汉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仁慈之君,开创“文景之治”时代的汉文帝刘恒。

01、刘恒的身世背景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在秦末原为魏王魏豹妾。楚汉战争初期,魏豹为韩信、曹参败俘后被周苛所杀。因此她也成了俘虏,不久被送入织室织布。后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

高祖四年(公元前年)初,刘邦坐在河南宫内成皋台上,与管夫人和赵子儿两位美人玩乐,这两个美人是与薄氏一起从魏宫被掳来的,而且彼此都很要好,当初曾相约“富贵莫相忘”。她们把与薄氏的约言当笑料说给刘邦听,刘邦内心感到伤感,怜悯薄姬,当天就把薄姬召来并与她同房。薄姬说:“昨夜我梦见有苍龙盘踞在我肚子上。”汉高祖说:“这是显贵的吉兆,我为你促成这件好事。”这一次临幸,薄姬就有了身孕。汉高祖四年(前年),生下儿子刘恒。

自此薄姬生下儿子刘恒以后,就很少有机会再见到刘邦。薄氏母子生活在被冷落的边角里,逢事多加考虑,谁也不能得罪,处处谨慎小心,刘恒也就在朝臣的眼里留下了一个“贤智温良”的好印象。

02、初封代王

高祖十一年(前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陈豨的叛乱后,萧何等33位朝臣举荐,七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吕后去世的前一年,曾让刘恒任赵王,刘恒想起在此一任上死去的三个兄弟,婉言谢绝,吕后遂封侄子吕禄为赵王。刘恒的母亲薄氏,终刘邦之世,一直处在“诸姬”当中,从没有升到“夫人”的行列。故此,他们母子才能躲过吕后的迫害,平安地活下来。

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养成了他谨慎、沉静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为他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3、登基为帝

西汉高后八年(前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大家认为当时的小皇帝刘弘根本就不是惠帝后代,不宜保留;齐王刘襄虽说是高皇帝的嫡长孙,但外舅是恶人不能立;淮南王刘长年幼,母亲娘家人又很坏,不能立。权衡一番,最后认为“代王在现存高皇帝儿子中年龄最大,为人仁孝宽厚太后娘家的人谨慎善良加上立长子本来就名正言顺,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刘恒的郎中令张武等认为有诈,提议以有病不能前往进行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而中尉宋昌认为刘氏江山稳固,不必有所顾虑。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不久要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那样。卦师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级。于是刘恒决定入京即位。

但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中了计,丧命黄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到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宋昌到达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宋昌到高陵回报刘恒,于是刘恒行进到达渭桥,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住进了未央宫,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文帝。

04、巩固皇位、稳定政权

从不起眼的地位做到皇帝,从边远小郡住进皇宫,刘恒历经周折,而要保持这地位和尊荣更属不易。因此,刘恒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自己已得的地位。

文帝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1、掌握军队

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相关部门分别诛杀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2、封赏功臣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同月,立窦氏为皇后。

3、镇压叛乱

由于汉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文帝的即位又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文帝三年(前年),皇侄济北王刘兴居发动叛乱,首开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三年后,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4、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用激烈的方式实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构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直到文帝十六年(前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05、温和从政,以民为本

刘恒称帝后,继承了高祖的治国方略,贯彻“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理念,改变惠帝和吕后时期民生凋敝的状况。可能是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文帝的从政风格比较温和,民本主义色彩比较浓。老百姓在他称帝期间日子过得相当不错,社会安宁,经济发展,他与其子景帝的执政时代史称“文景之治”,这是中国历的第一个盛世。

首先要发展经济。惠帝、吕后乱政,造成国家财力不足,人民生活困难。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说白了就是干活人少,吃饭人多,跟我国“文化*”时期差不多,农民遭受残酷剥削,*侈之风日益严重。

文帝采取措施:一是减省租赋,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文帝二年(前年)和十二年(前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二是减轻徭役。刘恒“偃武兴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三是令列侯归国。刘恒即位之初,列侯多居于长安,远离所属食邑,“吏卒给输费苦”,造成人民沉重的转输负担。文帝二年(前年),刘恒诏令列侯回归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诏令特许的也要将太子送归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许留居长安。四是弛山泽之禁。文帝后六年(前年),文帝下令开放原来归属国家的所有山林川泽,准许私人开采矿产,利用和开发渔盐资源,促进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五是废除过关用传制度。汉代在军事重镇或边地要塞,都设关卡以控制人口流动,检查行旅往来。出入关隘时,要持“传”,即通过关的凭证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关的“传”,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六是入粟拜爵。文帝十二年(前年),文帝采纳建议,采用公开招标价卖爵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军粮,即“入粟拜爵”。此法实行后,边境和郡县粮食充实,可免除天下田租。

经济发展了还要注意节俭,开源还必须节流。这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风气问题。文帝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他为自己修的陵墓,也非常简朴。这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不多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文帝改革刑制。文帝元年(前年),废除“连坐法”,明令宣布“废除一人犯罪,家人收为奴婢及各种株连的法律。”同时废止严酷的肉刑,过去汉代的肉刑有黥刑(脸上刺字)、劓(义)刑(割去鼻子)和斩左右趾(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多种酷刑,文帝废止了这些刑法,这在中国法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使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的阶段,为刑制向新“五刑”(笞、杖、徙、流、死)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必须有和平的周边环境,文帝即位后面对的是“胡强南劲”的形势。所谓“胡强”就是北方的匈奴,自汉高祖“白登之围”以后,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收到一定效果,但并不能根本解除威胁,双方处于不战不和的状态。文帝即位,继续采取和亲策略,避免动用干戈。匈奴虽受益于和亲,但经常不守盟约,侵扰边地。文帝采用晁(朝)错“募民实边”之策,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迁徙,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一面种田,一面备“胡”。凡抵抗匈奴人侵扰,夺回其掠夺的财物,官府照价赏赐一半。此外,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用人3万,养马30万匹。这些措施加强了抗击匈奴的力量,有利于对边郡的开发,为日后汉武帝征服匈奴打下了基础。

所谓“南劲”即南越国。介绍赵佗时说过,秦始皇时征服岭南,设桂林、南海和象三郡,秦灭农民起义爆发,赵佗兼并三郡称王。高祖时赵佗接受“南越王”封号,南越成为藩属国。吕后当政对南越实行经济封锁,赵佗立国,与汉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改变对南越的扼杀政策,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牲畜等,派人修葺(气)赵佗在河北老家的先祖冢,置守邑,岁时祭祀,安排赵佗的兄弟做官。同时遣陆贾出使南越,在文帝诚意的感召下,赵佗谢罪称臣。

在汉文帝当政期间,对周边的少数民族较少动武,尽力维持相安友好的关系,以礼相待,兄弟相称。这样既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也加强中原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

06、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后元七年(前年)六月初一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享年四十七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同年六月初七日,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

07、历史评价

汉文帝刘恒在位23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刘恒为自己预修的陵墓,也要求从简。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刘恒是一生都注重简朴为世人称道的皇帝。

文帝的政治方针和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刘恒和景帝时期,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多了。汉朝社会开始进入治世。

点击下方阅读刘氏精彩

刘氏介绍刘氏族歌

刘姓简历刘氏航拍

刘氏起源刘氏大会

刘氏家谱天下一刘

刘氏家训刘氏传家宝

刘氏堂号刘氏宣传片

刘氏宗祠咱们都姓刘

喜欢就点击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xwgy/11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汉桃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