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跨文化研究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西基督教文学、女性文学、国际汉学等领域的研究。
当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欧洲汉学家痴迷中国古典文化,热衷于把古代经典翻译为西文之时,刚刚萌生不久的新文学因其稚嫩而容易被忽略,甚至遭到轻蔑,这本无可厚非。在文坛暂露头角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胡适、冰心、巴金等作家,此时年轻气盛,意气风发,文学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文学地位的评价,尚需时日。但亦有例外,自20世纪30-40年代以来,捷克汉学家亚罗斯拉夫·普实克(JaroslavPr??ek,-)率先聚焦于鲁迅、茅盾作品的译介与传播。此后以布拉格查理大学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东方研究所为阵地,一群学生围绕普实克,群星拱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拉格汉学派”(SchoolofPragueSinology)。[1]在20世纪50-70年代的冷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属于前苏联社会主义阵营,[2]与中国保持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派遣来华留学生,获得了许多研究鲁迅的珍贵图书资料,布拉格一时成为欧洲汉学研究的重镇。普实克的学生贝尔塔·克莱布索娃(BertaKrebsová,-)、米列娜(MileanDolezelová-Velingerová,-)、丹娜(DanaKalvodavá,-)、安娜·德丽扎洛娃-弗尔高娃(AnnaDole?alova-Vl?ková,-)、马立安·高利克(MariánGálik,-)等进一步翻译或研究鲁迅的作品,提升了鲁迅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声誉,促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遇。捷克、斯洛伐克虽属于欧洲边缘的东欧小国,但却成为全世界鲁迅研究的最早汉学基地。正如王家平指出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鲁迅研究是东欧乃至整个国外鲁迅研究领域成就突出的一脉……形成了国外鲁迅研究史上引人瞩目的‘捷克学派’。”[3]本文旨在梳理、评价从普实克到高利克的布拉格汉学派对鲁迅研究的范式、特色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捷克鲁迅图书馆中的藏书室
一、最早译介鲁迅的捷克汉学家:普实克
被誉为“布拉格汉学派”奠基人的普实克于生于捷克布拉格,年毕业于中欧最古老的查理大学(CharlesUniversity),随即去瑞典、德国留学,师从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Karlgren,—)、哈龙(G.Haloun)和黑尼施(E.Haenisch);年获得历史专业文学博士学位;年在北京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留学三年;—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进修中国文学。普实克放弃了最初的社会历史研究,转而研究中国中古和晚清的通俗文学和现代文学。年,普实克被任命为查理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创立了东方语言学和远东历史学教研室,创办了杂志《新东方双月刊》(NewOrientBimonthly);-年他担任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院士。普实克翻译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如《论语》、《浮生六记》、《话本小说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呐喊》、《子夜》;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话本的起源与作者》、《中国历史和文学》、《抒情与史诗》等;晚年主持编纂《东方文学辞典》()。
普实克
在中国和日本留学的五年间,普实克与同时代众多的中国文化、历史、社会、艺术界的名人,包括鲁迅、茅盾、郑振铎、冰心、沈从文、丁玲、齐白石、梅兰芳、长泽规矩也(—,日本法政大学,文献学家)、盐谷温(-,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汉学家)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亲自拜访过或认识其中的一些作家、艺术家。这些经历在其充满深情的旅行游记《中国——我的姐妹》中得以记录,这使得他能够对处于巨大转型中的中国现实和作家报以同情的理解和密切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xwgy/1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