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这里是安公子的私人闺阁,
每天为大家分享我所遇见的美好饰物
不要在某種手藝或傳統
即將消失的時候才想起來
去珍惜
六朝以前的情诗,
处处可见不加掩饰的真挚与热烈。
三国时繁钦的这首《定情诗》也是如此,
诗里一对恋人用各种信物盟誓,
来笃定他们的情缘。
这些信物都是古代女子的妆私,
有一些至今仍是一样的。
定情诗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何以消滞忧,足下双远游。
相思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思。
梳子
细数常见的爱情信物,最具浪漫意义的莫过于木梳。除了带给头皮保健,使头发健康美丽的实用功效之外,梳子代表相思,代表很想念很挂念对方;梳子还寓意把心结打开,让烦恼一扫而过;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她(他)白头偕老的意思,每天用爱人送的梳子梳理头发,代表着双方的亲密关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古人对头发的重视使木梳成为重要随身物品,有了七夕传说以后,木梳逐渐成为必须赠送的爱情信物,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玉佩
古人爱玉,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语。《古诗笺》中释说:以玉缀缨,向恩情之结。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殷殷地叮嘱女儿些私语,一面恋恋不舍地与其束结罗缨。是古人最常用的信物这一。
荷包香囊
香囊的历史由来已久,古时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母舅姑。就是说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红楼梦》里林妹妹也曾给宝哥哥做过香囊,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的情思。
有一回写黛玉误会宝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赌气把正在做的另一个剪了,香囊却是宝玉贴身戴着,怎么会送人?当芳华不再、红雨落尽的时候,见香囊犹见伊人,却只怕宝玉已是不忍再看了。成泥做土香如故,却为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手镯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宋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手镯手镯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句,你们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梁陶弘景在《真浩》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和玉的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生偶入仙境与一个紫衣仙女欢好,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生留念。
同心结
《诗源》里说文胄与邻妇姜氏相爱,并送姜氏一枚百炼水晶针为信物,姜氏启履箱,取连理线,贯双针,织同心结回赠文胄。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萧衍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词。
戒指
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伸出手让对面的人为自己戴上,而后,或者幸福的戴一辈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对着它哭到心碎。
《太平广记》里说书生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王氏子妇赠李章武白玉指环,并赠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忧思而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簪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裙
古时将绢称为纨素,纨素三条裙指的是绢做的裙子。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连接群幅也。古时布帛门幅狭窄,一条裙子通常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因而有裙的名称。历史上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裙子,如:弹墨裙、凤尾裙、月华裙、真珠裙、郁金裙、石榴裙等等。
关于裙子的情愫最让人感慨的莫过于武则天一首
《如意曲》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诗是她为谁写下的呢?一样身处于千丈红尘与茫茫人海,人世间的女子哪怕豪气干云如武则天,看到月光里的桂树,仍旧没逃得过夜夜绵长的思念,又有谁能躲得过?
缠臂金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绾臂双金环指臂钏,又称缠臂金,这是一种我国古代女性的缠绕于臂的装饰,是用金银带条盘绕成螺旋圈状,所盘圈数多少不等,一般三至八圈,也有多到十二三圈的。缠臂金的奥妙在于戴上之后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所见都为数道圆环,而相互不关联,宛如佩戴着几个手镯般美丽。苏东坡《寒具》诗虽然是写一种叫馓子的食物,但诗中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的句子更让人联想到一个戴着缠臂金的女子于浓睡未醒中,带出几许醉意的妩媚,由此也可见臂钏为古代女性容色增辉的效果。
耳环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我国女性从很早以前就开始用各种耳饰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鎼,《三国志》中诸葛恪说:穿耳贯珠,盖古尚也。可知穿耳从三代时起至今不衰的时尚。耳饰又分为耳丁、耳珰、耳环、耳坠等样式。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闲情偶记生容》里将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称为丁香,将繁复华丽的耳坠称为络索。他说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在古人审美观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头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古人对身体部位十分看重,认为这也是孝的一部分。所以三国里夏侯惇眼睛被箭射中后,才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将眼睛又吃回去。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心上人,表达无以复加的爱意,头发自然最合适不过。所以古时候,女子经常会剪落一束青丝赠送给情郎做定情物。
繁瑣的東西一定是民族的如不是承襲千年如何有這種自信因此刺绣就成為閱讀一個民族的一部書因此我喜歡這種承載歷史的繁瑣沒有虛偽的炫耀充滿了文化的光澤
点赞分享的↓都涨工资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