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话“拜识,拜识,压块菜石”是什么意思?作者丨鲁翰(书房记团队作者)陕北话里有个称谓叫:“拜识”,意为通过结拜的仪式而结识、结交下的要好朋友、要好弟兄。这个原是个口话,尚是言语状态,罕见以语言呈现。后来,陕北方言热起来,揣会者不乏,也有以“拜歃”、“拜誓”、还有什嘛“拜石”等来表述的。旧庚儿由于经济资源匮乏,自然灾难、疾病等多有困扰,“一个好汉三个帮”,因此人与人需要协作、帮衬,人情世故尤其显得珍重。因此那会社会上“拜把子”的情形就较为普遍,特别是苦焦的陕北人好江湖,多认“干亲”,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每以兄弟关系出面来往。所谓“义结金兰”,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易经·系辞》上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义字当头,同心同德,拜结为异姓兄弟或姊妹。陕北人也多称“干弟兄”、“干姊妹”、“磕头弟兄”、“八拜之交”。那这些意气脾性相投的人,他们是怎么结拜的呢?首先是自情自愿,然后征得娘老子等长辈点头,通过商量,选个吉日良辰,在庙观或祠堂里,齐跪在神明(譬如关公)面前按礼仪习俗举行盟誓。一般的,先交换填写岁数八字的“帖子”,以年龄依序录于“金兰谱”,并按好手印。往往宗亲者不结拜,姻亲者不结拜,辈份差别者不结拜,人数倒不限定,但问题必须是奇数。较为规范的程序是,先将公鸡宰了,鸡血滴入酒碗中,每人需割破左手中指指尖,一一滴血入碗,人牲血液待搅匀相汇相溶,洒三滴于地上,右手执一炷香,人人分饮,或咽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所剩则飨献于神明塑像前(当然豪气满满的亦有酒尽摔碗者,含警戒逆忠违者的绝对之意),然后以大小列跪,三叩九拜,歃血立盟。唐朝的李翱《释怀赋》云:“昔誓词而约交兮,期共死而皆居”,那么盟誓的话都说些什嘛呢。文雅的那就珠玑锦绣了,譬如:盖闻室满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臂以言欢。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某某等编开砚北,烛剪窗西,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堂奥。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之芳尘宜步。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誓言粗狂点的照样也惊天动地:“黄天在上,厚土在下,某某某等今天在此义结金兰,歃血为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从此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违此誓,天诛地灭”。忠义笃诚,情同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事相偕,生死与共。整个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交叠在友情与亲情之间,应该算是情义的升华构成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范式。而时光孑遗下“拜识”这个闪亮的语码,至今仍然留滞在陕北人即为寻常的话语里。可惜的是,如今已退减折扣成了人跟人关系较为近乎,表示客套、攀附、敷衍、心不在焉以及不着三、不着四的一个说辞。绥米脂俗话就有一句:“拜识,拜识,压块菜石”。压酸菜之石当然庸贱不名;仔细一读,其实它里面说的是,真正要好的朋友,是不看其身持的客观条件,他付出什嘛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诚心实意、团伙意识和合作姿态。核桃吃仁,看人看心。仪式感的丧失到底牵扯协约精神的衰亡。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csjg/1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