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汉桃叶 > 汉桃叶归经 > 正文 > 正文

端午节丨祝大家端午安康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3 11:20:17

/

DUAN

WU

1.端午节简介

DRAGONBOATFESTIVAL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正如歌谣:"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2.端午节由来

DRAGONBOATFESTIVAL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说法,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迎接伍子胥,还有人说“五月五日”为“恶日”,所以人们才会喝雄黄酒挂艾草,以求避疫。那么,关于端午的起源到底有多少个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总结一下。

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为了不让水里的鱼虾啃食屈子的尸身,他们便乘船沿江漂流,将饭团投入水中,后来演化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三说是据《礼记》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记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便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八说认为在《道书》中记载,五月初五是祭祀先祖的日子

九说是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在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所以人们在这一天插艾叶,喝雄黄酒,是为了“辟邪”。

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曾有四位英雄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围剿,走投无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亡。当地穷苦民众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五月五日定为了“端午节”。

3.端午节习俗

DRAGONBOATFESTIVAL

端午节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扒龙船

扒龙船,即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舟)历史悠久,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这也是最常见的一个端午习俗,气氛热烈,声势浩大,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型活动。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九狮拜象、划喜船、游旱龙

近代,全国各地在传承中也有创新,既有传统习俗展演,也加入了时代味道。九狮拜象,是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凸显舞狮象造型;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端午节期间有当地独有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巡游表演。划喜船,是湖南娄星区孙水流域一带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前夕,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自觉回村参与"划喜船"活动。游旱龙,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用竹子和纸制成粉、褐、青、紫、红、黄六种颜色的龙舟"游旱龙",从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游。

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唐玄宗等人都非常喜欢此项活动。

4.端午节饮食

DRAGONBOATFESTIVAL

端午食粽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古粽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5.端午节诗词

DRAGONBOATFESTIVAL

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也很多,诗人们在这一天,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思。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安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ntaoyea.com/ycxz/1019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汉桃叶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