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骨茶是新马福建人(闽南人)和潮州人的民间食品,使用中药材和香料(主要是胡椒)与猪排骨一起熬煮成汤。华人相信茶能去油腻,因此经常配以功夫茶一起享用。
“肉骨茶”一词源自于福建(闽南)方言,福建话的发音是bahkutteh。根据福建人(闽南人)和潮州人的习惯,一般用中药材熬煮成的汤品称为茶汤或茶,因此这种用猪排骨和中药材一起熬煮的汤被称为肉骨茶。
肉骨”如其名,是以带肉的骨配合中药煲成的汤。而“茶”字则是源自当地一位华人餐厅店主的名字“李文地”,因为卖该种肉骨汤且味道上乘,而被顾客称作“肉骨地”,福建话中的“地”与“茶”音近,故后来被称为“肉骨茶”。食材本身并没有茶叶。
肉骨茶混合中药(枸杞、党参、当归、玉竹、川芎)和香料(包括八角茴香、桂皮、丁香、大蒜、甘草、花椒、甘蔗、罗汉果、胡椒)及肉排熬制多个小时的浓汤。在马来西亚的一些高级餐馆会加入海参和鲍鱼一起熬制。
肉骨茶通常伴白饭或以油条蘸汤来吃。以酱油、碎红椒和蒜蓉一起调味。通常会奉上中式浓茶解油腻。在马来西亚,肉骨茶是一道典型的早点菜式。
随着肉骨茶在东南亚以至亚洲及世界各地流传,其烹饪风格亦随着当时当地的华人而有所影响。常见的肉骨茶风味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而根据汤汁的颜色深浅,又可以分为“黑汤派”以及“白汤派”:
黑汤派主要有二:
闽南派:颜色较深,因为用上较多香料和豉油(黑酱油)作调味,所以有较重的香味。
广东派:由于广东饮汤文化盛行,汤中加入药酒以增药效,故药材味更重;相对小众。
白汤派则有:
潮汕派:口味更清淡,胡椒味更浓。
现时在新加坡,潮州派为盛;而在马来西亚则以闽南派较为盛行。